山楂樹下, 作者: 瑪莉塔.麥肯納(Marita Conlon-McKenna)
描述19世紀中愛爾蘭大飢荒, 三部曲其中一篇。
(ps: 不是電影"山楂樹之戀")
睡前, 兒子問我讀什麼書, 我告訴他們書末的那一段:
「碧姬發燒了好幾天可能得了熱病, 姐姐艾莉不斷地把她抱在懷裏餵她吃藥。
弟弟麥克體力稍好, 跑出去詢問, 將去投靠的姨婆所在的城市還有多遠,
還有, 附近有沒有收容所。
當麥克轉到達收容所時, 只聽到滿屋的哀嚎聲, 而在外面排隊等待的人
也只是等待一張床能夠躺下來等死罷了,
收容所裏也已經沒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了。
麥克非常惶恐, 信仰的上帝是不是也遭遇災難了?
他一路哭喊著跑回去找姐姐和妹妹。
途中, 他發現一頭乳牛被荊棘絆住, 痛苦著。
遠遠地看見牧牛人正睡著, 於是麥克靈機一動,
趕緊叫喚姐姐拿刀子和水桶一起過來。艾莉正疑惑著,
麥克說我看過爸爸為牛放血,
於是麥克小心翼翼地找到牛脖子的靜脈, 畫上兩刀,
血一滴一滴地流下來, 裝滿小水桶後,
麥克混著土把牛脖子上的傷口敷好, 並將荊棘扯開。
兩人奔跑回到妹妹那兒, 把牛血混著麥煮成稠狀,
雖然味道又濃又怪還是趕緊吞下肚以補充體力。
妹妹病好了, 他們繼續往卡斯塔哥特城,
尋找素未謀面的姨婆, 路上僅能採食莓子裹腹,
三個孩子歷經苦難, 瘦弱得不成人形。
因為瘟疫飢荒, 在外地修路的爸爸一直沒任何音訊, 或許得了病?
還在襁褓中的最小妹妹禁不起病魔的折磨,半夜裡過世了,
家裏的糧食也快沒了, 媽媽不得已出去尋找爸爸。
三個孩子苦等不到媽媽回來, 就要被送到收容中心了。
他們想辦法逃走, 唯一的希望是投奔往卡斯塔哥特城尋找姨婆。」
讀瑪莉塔.麥肯納『山楂樹下』,
令人想起杜甫的詩句, 路有凍死骨,
也就是這三個孩子眼中看到的景象。
上週聽蔣勳談生活裡的唐詩, 他願年輕時不懂杜甫,
在座的我們能選擇啊, 在大飢荒的時代裏呢?
再苦, 孩子們也得努力地活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